集山川于粉底 云山毫端生境界
——读山水画家张民生之画而有感
齐鲁出大汉,也出画家。有人言:“山东大汉,任侠负义,武孔有力,有着明显的尚武精神”。偏偏具有这种特质之人,又钟情于艺术,尤其是中国画艺术。这种现象其实颇有渊源。一是山东曲阜几千年前出了孔圣人,圣人的儒家文化深深的影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二是山东境内有泰山,泰山之厚重和雄浑赋予了这方人士“仁者乐山”的心理定式。因而当今中国画坛才涌现出一批批有能耐的画家。这其中山水画画家张民生当属其佼佼者。
张民生身形伟岸,眉目俊朗,而内心却极其柔软和闲适。为人处事疏于争强好胜。因而与其相处,一如浓荫树下共同浴温泉般畅快。平时里,民生慈眉善目,乐呵呵的。即便遇上很揪心的事,也是一副闲达从容的样子,没准还调侃几句。这份淡定与从容,不能不令人佩服和羡慕。
其实,这种从容不迫,可理喻为一种君子情怀,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所谓“境界”是指人内心强大从内到外的一种外化,是指人精神所指达到的万物归一的无对之境,是人精神慰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是中国人以抱一为天下武的生命体验。
有了这番“境界”,中国画自然有了诗的意景。正是这种意景,才有了文人的品质。这便是中国文学反复强调的“余音绕梁”和“耐人寻味”的涵意。
由于张民生的心性是恬淡、虚清的,因而反映在他的画中便有了许多清雅、幽远的寓意。他的画求厚重。但这种厚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一味追求笔墨的浓烈铺陈和用得得心应手的黑森森的视觉效果。运营山水时,喜用渴笔淡墨,长披麻皴勾勒,以圆润松秀的笔性求其物象的幽深与精微。民生尤其喜爱元四家中黄公望、倪瓒的作品,并力图将这种高远的意味,移植于自己的作品中,取法不能不说是高。他从大痴笔意中汲取养分,因而笔性的圆厚,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圆厚和坚韧。民生的画是深邃而明透的。这种内功和画外的意境。值得让人去品去遐想。从他的画中,让人理味到画家力图把对山水的状物抒情提升到传神写意的意景高度上来,使自已的水墨山水在孔子山水比德的思想观照中获得哲理的契机。
民生的水墨山水渗入了一种人文思想的养分。南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这里的“含道”是指圣人对胸中丘壑本性的认知。“映物”则是以这种认识去观察世界,体味世界,把握物象在人心中的感悟。
正是牢牢把持着这种观点,张民生在长期的写生与创作中去感知自然界的“夷”“希”“微”。从而获得不同于其他画家的心灵感应。从中提练出高尚的境界。又因对“山水以形媚道”的认知,他才在创作实践时反复去“媚”自然之道的境界,又使自已从中获得人生的感动和创作的快乐。
因此我要说:张民生的画笔精墨厚,浑濛间不属一格。这也许是来源于那种超于物象之外的审美眼光和“仁者之游乐”的君子情怀。
林旗峰 2010年新春于成都
|